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第5页

  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在这一时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答案】 (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四、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问题导思】 

  1.简述环境伦理的含义。

  【提示】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的、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2.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说:"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这句话体现了地理上一种什么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有何意义?

  【提示】 它体现了地理上的环境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念的确立能使人类明确认识到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已经认识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

  1.在传统环境观支配下的人地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能为所欲为。人们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其结果: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