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全套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二历史全套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1页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课前预备]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重大发展与突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的表现。这场巨大的变革在经济、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几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西周以来的井田制,随着生产力的新发展趋于崩溃;政治制度上,主要是维系原有社会秩序包括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分封制及相关的礼乐制度崩溃,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盛行;阶级关系上"士"这个阶层非常活跃。"士"原是贵族的最底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担任下级军官,平时可做卿大夫的家臣。春秋后期,上层贵族普遍腐朽末落,只有士还能保持有传统的六艺术知识。到战国时期各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如废除世袭制度,推行官僚制度,士的需要急增,于是从平民中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当时各国政府纷纷进行改革,迫切需要选拔各方面的人才。选拔的对象主要就是士。有作为的君主敬重士,有些大臣也注意留心发现人才,向国君推荐,有的士一旦得到君主赏识,就能平步青云。因此就出现了布衣卿相和"礼贤下士"之风气。思想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办学,许多平民子弟经过学习,获得一定知识,在当时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进入统治阶级阶层。这样,社会上就形成了一股具有相当力量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所谓"百家争鸣"是指代表当时不同阶级、阶层、学术流派的思想家,宣传自己的政治、学术主张,攻击反驳不同的及对立的主张,互相辩论。"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学术文化的极大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时期,当时的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奠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儒家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儒,最初是指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办事的人。孔子在不做官的时候,他的生活就主要依靠"儒"的职业来维持。孔子和当时只会办些简单的事混饭吃的"儒"有所不同,他除了通晓奴隶主贵族养生送死的礼节外,还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关心政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这一派的儒,人才多,势力大。因此,后来"儒家"就成了孔子这学派的专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之所以能够勃兴,首先是因为孔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主张改革,比如减轻剥削压迫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第二,他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仁" 、"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等针对了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末落的发动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人民的现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具有朴素民本思想和希望社会和谐发展意识,这是孔子思想中特别宝贵的部分。在今天,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另外,儒家特别重视教育和宣传,这也是促使儒家思想传播,推动儒家学派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儒家学派不墨守成规,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调整、充实、发展,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如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调整就是典型 表现。

[课堂同步]

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