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暴露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弊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力下降。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主义兴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盛行。1973年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失灵。为了应对"滞胀",反对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发展起来。故B项符合题意。]
二、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年
(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2.1928-1953年
(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联解体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针对训练]
2.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
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