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课型
高二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入 介绍:今年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的20周年。
多媒体播放:南泥湾地区退耕还林相关视频。(五年规划第三集,民生为大)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山坡,是耕地,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森林则可以涵养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同一个山坡,耕地和森林的主要区别是?
必修一我们学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的生物叫做?
总结:耕地和森林他们属于不同类型的群落,其群落结构不同。而群落的结构又可以决定群落的功能。
观看视频。
思考并回答。
回忆并回答。 社会责任:引导关注国家正在实行的方针政策。
生命观念: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1 物种组成
2.2 种间关系
2.3 空间结构 提问:用沙盘模拟南泥湾地区的耕地和森林群落,首先就要思考群落水平上需要研究哪些内容?
展示:沙盘、模型材料和材料简介。
要求:仔细阅读材料简介中的说明和要求,清点模型材料。小组合作在沙盘中一侧建构耕地群落,另一侧建构森林群落,并思考:
1.区分耕地群落和森林群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群落中各种群是随机聚集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要求:判断展示群落类型。
描述:这说明每个群落都是有范围和边界的。研究群落首先要研究其范围和边界。
提问:区分耕地群落和森林群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提问:我们建构的耕地群落中一共有多少种肉眼可见的物种?
描述:我们将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提问:丰富度相同的群落,是不是就是同一类型的群落呢?
描述:丰富度是物种组成指标之一。
提问:群落中各种群是随机聚集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描述:我们把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作种间关系。
提问: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要求:从模型中找出种间关系实例,并结合教材P72-73"种间关系"内容总结作用特点,填写下表。
作用类型 举例(从模型中找出具体实例) 作用特点(对相互作用种群的利害关系) 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展示:课堂反馈例1和能力升级例2。
例1.下图分别是两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甲--混合培养的大小两种草履虫;乙--猞猁和雪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图甲曲线变化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种群A捕食种群C,试分析一定时间内,两种群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南泥湾地区,短尾蝮是以中华鼢鼠为食,中华鼢鼠是农林业主要害鼠,以植物根茎为食。若大量捕杀短尾蝮,对群落的稳定性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对人类利用资源有何启示?
介绍:群落中各个种群因为复杂的种间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建构的群落,在空间的垂直方向上,动植物的分布有何特点?
耕地群落有分层现象吗?
引起植物和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
如果没有分层现象,会怎样?这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何意义?
描述:我们可利用该意义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如立体农业、森林城市等。
可以看出我们建构的模型只是耕地群落和森林群落的一个局部,比较局限,要研究群落的空间结构还应从整体来看。
展示:南泥湾地区退耕还林后耕地和森林照片。
提问: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相同吗?
描述:这是从空间的水平方向来研究,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不同?
描述: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不同,就算同一地段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使得这个区域生物分布看起来呈斑块状,我们称之为镶嵌分布。
提问:环境条件改变,群落的结构会改变吗?这说明,群落的结构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群落的发展变化我们称为群落的演替。这部分内容,我们后面的课程中会专门讨论。
思考。
阅读简介上的说明和要求,清点材料。
小组活动:合作利用材料模拟建构南泥湾地区的耕地群落和森林群落。
思考和讨论。
小组展示:展示模型(实物投影)、判断耕地和森林群落的位置。
使用模型分析回答。
计数耕地群落模型中的物种数目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回答。
回答。
自主阅读教材P72-73"种间关系"相关内容。
小组讨论:从模型中找出4类种间关系实例,并分析其作用特点,填写导学案。
小组展示:展示模型中找出的种间关系实例,回答总结的作用特点。
其余小组作点评、补充。
先判断图甲、图乙表示的种间关系类型。
分析原因并回答
分析规律并回答
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思考并回答。
观察模型中垂直方向上动植物的分布特点,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想象、思考并回答。
回答。
思考并回答。
回答。 科学思维:运用系统性思维思考群落水平上需要研究哪些内容,并依此为线索建构研究群落的概念模型。
科学探究:基于生物学事实利用建构物理模型探究耕地和森林群落的结构特点,提升方案实施的能力和帮助建构群落的概念。
生命观念:利用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主动学习,辨析"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两个概念。
科学思维: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为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提升论辩能力。
科学思维:学习过程中,通过事实和证据的相互协调,质疑建构的模型,再检验和完善已有理论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提升自我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运用数学模型--曲线的形式认识、分析竞争和捕食关系,掌握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认识群落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责任: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动植物等,尝试运用生物学学习成果参与讨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尝试对人类如何利用资源提出合理的建议,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社会责任:关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知识。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环境对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深化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观。认同群落是发展变化的,直到达到平衡状态,认识系统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