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二) 新课讲授
1、 "断发易服"
(1) "竞尚洋装"
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
思考1: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
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
思考2:
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
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
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