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即滕王阁等著名楼观之所以历经修缮,就是因为有著名的记。因此向范仲淹求文字,目的是要使岳阳楼因名人名作而永久相传。
岳阳楼虽然历史悠久,经过精心收集,才发现前人留下的,只有吟咏,"率无文字称纪所谓岳阳楼者",而一座著名的楼观如果没有一篇好的记,"曾不若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这问题可是相当严重的。滕子京称颂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还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希望范仲淹"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以能传之久远,那就是请范仲淹来写一篇记。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猜测:岳阳楼的增制扩建是滕子京励精图治达到百废俱兴、政通仁和的标志,那么,滕子京会不会有借称述岳阳楼之机顺便显摆自己功德的嫌疑呢?
如果有,那么从后世的情况看,他的目的是达到了。如果没有,那他倒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但作为滕子京的朋友的范仲淹他是最了解滕子京的,他知道滕子京在岳州虽然励精图治,但却愤郁满怀,一但有了功绩就会张扬自己的才华与功德。范仲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也才借此机会对滕子京进行规劝。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岳阳楼留文字传名传世前人已经做得很多了,这并不是范仲淹所看重的,第二个目的才是范仲淹要放矢的箭靶。[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滕子京是一个确有才干而又恃才治气的人,对这样一个人进行规劝,又要让他乐意接受,这就需要考虑劝什么和怎么劝的问题,而范仲淹的做法无疑是最恰当的,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范仲淹希望好朋友做一个"古仁人",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范仲淹却不是一脸严肃,空口说教,而是先结合洞庭湖之景,列举了政客和诗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觉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自己希望做一个"古仁人",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了愿望后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