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5《寻找时传祥》学案(旧人教必修1)
语文:4.15《寻找时传祥》学案(旧人教必修1)第2页

  七、写作背景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 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到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寻找时传祥》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

  八、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讲述已故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平凡事迹,赞颂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时传祥精神。

  九、结构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了环境背景。

  作者在这一部分向读者介绍了这篇通讯的对象是掏粪工人时传祥,"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了通讯的历史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为下文介绍时传祥作了有利的铺垫。

  作者于字里行间抒发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即: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是激烈的,思考是痛苦的,倍感"重访精神高原"是必要的、重要的。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

"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作者紧紧抓住文章标题《寻找时传祥》中的"寻找"二字展开对时传祥真实人生的叙写。作者采访了很多人,不同年龄的人对时传祥有不同的反映,中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时传祥生活的年代,对时传祥缺乏了解而表情漠然。而处于同一时代的老师傅一听到"时传祥"这个名字,"惊讶中便有些激动""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体现了当时时传祥的精神深入人心,是广大人民争相学习的模范。"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那会儿背粪还得预约!"可见在当时不管是掏粪的还是做"官"的,也不管是清洁工还是党的干部,都愿意具有时传祥一样的品格,纯洁,崇高,一尘不染,永不变质。在人们心中,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光荣的。但紧接着文中用"可是"转折,"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老人们愤愤的态度和刚才激动兴奋的神情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在老人们赞美时传祥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的同时,也对现今有些人嫌弃苦、累、脏的工作态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