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1:景物牵系着等候丈夫归来的情思。
生2:也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请全体学生根据想象的画面,低声自由朗读本段,共同品味其诗情画意。
请一学生有感情诵读。
鉴赏第四十段:
请一生朗读该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这个画面。
生:这是个美丽的画面:蓝天,碧水,小船,女人。
师小结:作者描绘了一幅诗意的画面。白洋淀的景物是多么美丽啊,美得如诗如画,它激励着白洋淀的人民去奋勇保卫。
全体自由诵读该段,品味其诗情画意。
鉴赏第五十七到第六十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师:如狼似虎的敌人在后面追,气氛紧张却不觉得恐怖,为什么?
生1:"打跳的梭鱼""织布穿梭、缝衣透针"几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现出女人们划船技术的熟练,由此我们相信他们能摆脱敌人的追踪。
生2:这些比喻也很逼真。
生3:"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几个拟声词的使用,有声有色地反映了女人们的沉着、勇敢、能干,很有动感。
生4:"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形象逼真的动态画面,简直就是一幅国画,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不觉得恐怖。
师:说起战争,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杀声震野、血肉模糊、血流成河。可是文中的战斗有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感受,为什么?结合课文62-65段回答。
生1:没有。因为作者用散文诗的笔调写战斗,没有客观具体地写敌我双方实战的场面,而是写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生2:作者的笔随着她们的船摇进荷花淀,开始记录当时人物的视觉和听觉:她们看见的是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听见的是"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交火以后,对敌人几乎一句话也没有写。文章正式展开描写的是妇女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起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这完全是人物的感受。
生3: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作者却在写"荷花变成了人了?"写这群妇女在东张西望,找自己的丈夫。这不是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吗?它有力地表现了妇女转惊为喜的紧张、愉快的感情。
师小结:通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来描写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有利于渲染和加强感情的色彩。对于这场战争,作者把重点放在打了胜战、打捞战利品上,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人物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完全可以当成散文诗来阅读。简而言之,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化的战争画卷。
请一生诵读该片段,其他学生借想象品位。
(二)乡土气息
师:本文的乡土气息体现在哪里?
生1:水生嫂编席,白洋淀的风景,发生在白洋淀的战斗,都很有乡土味。
生2: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例如43段"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师:57段"打跳的梭鱼""织布穿梭""缝衣透针"这三个喻体有什么特点?
生1:三个喻体都和白洋淀有关,都和女人有关。
师:这种比喻叫就境设喻。在运用比喻时,喻体取自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这种就"境"取材,由"境"取譬的方法就称为"就境设喻"。"就境设喻"有哪些作用?
生2: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与自然环境产生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