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言语之间暴露了太子丹的幼稚和狭隘,充满了孺子似的抱怨不满和施恩者的傲慢戾气。一介布衣听闻此语都会拍案而起,更何况是胸有丘壑的荆轲。听闻此言,荆轲不顾君臣之礼怒叱太子,于情于理无可厚非。进一步说,也饱含了源自心底的失望和不甘--眼前的这个人,即将为他而死,但在死之前却如此被猜忌。何等的悲哀!更悲哀的是在荆轲说完"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后,太子没有半句安慰和反省,甚至可能窃喜激将法的成功。所以,易水送别时荆轲"终已不顾",不是因为他的坚决或绝情,而是深入骨髓的孤独和悲凉。
二 被遮蔽的细节--"以匕首试人"
传统的文本解读过多关注荆轲的侠义精神,却忽视了下面一个细节:荆轲为检验刺秦匕首的效果,以活人做实验,"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读到这一细节时候我非常沉重,不仅是因为这些被杀人的无辜,更因为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鲜活地存在过的人,最终却湮没在历史的无情法则之下。荆轲的命运固然悲壮,但毕竟可青史留名;而大部分的普通人就像试刀之人一样不明不白地在"刺杀秦王""挽救燕国命运"的宏大历史潮流下喋血。
其实该不该让罪犯"试匕首"涉及伦理学中两种道德观,一是功利主义,二是绝对主义。功利主义道德观从结果的有效性去反观手段的合理性,很容易被我们这个民族接受;绝对主义道德观认为有些事情是绝对错误的,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无论会有什么结果。比如杀无辜的人、说谎就是错的,不得已而杀人或为更多人的幸福而杀人抑或是善意的谎言都是伪命题。依据康德绝对主义的道德观,道德内存于普世规律、人类天性和其他基础来源之内。换种简单的表达就是,绝对主义坚信:"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社会很容易被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裹挟,识时务者为俊杰、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它们让我们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看成与真理同等重要,让我们迷惘于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是绝对不变的。现在绝对主义大声告诉我们:有!总有那些永不会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学生,若整天浸淫在功利主义的泥淖中,计算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很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中课文中类似"以匕首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