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学案(2)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学案(2)第2页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你了

袁隆平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人事难料啊,你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你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还有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你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你啊,你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你的手,你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路。

  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你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你......哪想到,直到你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着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个又一个的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你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搏击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颗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你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着响,水田在夕阳下泛出橙黄的颜色,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课内挖掘】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生。

  1963年,袁隆平扛起重任,他秉持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天下百姓疾苦的自我担当,向饥饿发起了挑战,正式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发表,直击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禁区。然而,这篇文章在当时科技界引来的更多的是质疑和嘲笑;他所从事的研究,更不被周边的人们所理解,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亲手种植的试验秧苗甚至被砸了个稀巴烂。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袁隆平的团队用常人难以忍受的坚韧继续着自己的研究。

  天道酬勤。1971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找到了野生雄性败育稻;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接着,9年攻关,"两系法"研究成功。随后,一期、二期"超级稻"相继成功,亩产突破800公斤。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袁隆平下一步的目标是在自己90岁之后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 000公斤的目标。

由于成绩卓著,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4月,荣登 "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