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第2页

 1937年,在众人敌视的目光中他艰难地长大!并且年轻有为!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长,疾病开始困扰着他。

1956年,他不得不开始接受治疗,长时期的无效治疗,最终使他在1991年撒手人寰,享年69岁!

猜一猜,他是谁? 由此导入课题《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设计意图】新颖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板书)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二、材料2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师:上述材料告诉我们,1913~1950年的苏联经济发展并不健康,其症结在于"斯大林模式"。要改变这一状况,该怎么办呢?

  生:只有改革"斯大林模式",别无他策。

师:看来改革不可避免,第一个站出来担此大任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得出答案,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从史料中得出答案的能力。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