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第六课 追求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第六课 追求真理的历程导学案第2页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

  ①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疑难2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②真理的相对性

  A、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

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