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1.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学分析(苏教版必修2)
化学:1.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学分析(苏教版必修2)第3页

  本单元的实验只有一个,关于钠、镁和铝单质金属性强弱的探究,由于该实验部分在《化学1》中已经做过,总的来看,比较容易完成该实验探究。

  1.钠与水的反应在《化学1》中已经做过,要注意一定要使用较大规格的烧杯完成该实验,同时,金属钠的用量一定要强调使用绿豆粒大小,否则有一定的危险性。

  2.镁条与水的反应最重要是要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就可成功。完成该实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以下几点:未加热前是否有反应发生、加热后氢气是否在镁条的表面逸出、溶液是否出现混浊、酚酞是否变红等,通过以上几个观察点的观察,使学生体会镁条与水反应的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

  3.镁与盐酸的反应较为剧烈,要特别注意安全,盐酸的浓度不宜过大。

五、教学建议

   由于本单元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的内容组织教材,使学习不至于感到很枯燥,具体建议如下:

1.在充分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原子构成、《化学1》关于核素、质量数的基础上过渡引入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样既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又使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的知识。

  2.原子结构示意图既是主题1的重要内容,也是主题2的引入知识,所以可以将书写1至18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从中找出规律作为主题2的引入,然后让学生画出几个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体会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做好关于钠、镁、铝金属性递变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所提供的关于14至17号元素有关性质的图表,得出元素性质递变的规律。至于关于"元素性质是指什么"的教学,可以从复习"什么是元素"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与单质、化合物的关系,进而给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的几个标准。

  3.关于主题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的教学,重点在于用好一个"交流与讨论"、一个"活动与探究"和一个"问题解决",三个活动项目将本主题的主要内容全部涵盖了,在使用每一个活动项目后,教师要适时地小结活动中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能提升自己的经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