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那惠子如何反击?
明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明确: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一)理解双方观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探交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师生点评。
学生思考,交流。
答案预设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可参考【微教案】《谁是胜者》
(二)探究文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