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6:我觉得上下句子都应该写的是滕王阁建筑的高大,所以"层峦"和"飞阁"都说的是滕王阁,不可能一会儿写山,一会儿写阁。(其他同学开始议论纷纷。)
生 7(站起来):老师,课本上的注释说:"(从这里可以望见) 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他没有看书。(全班笑。)
师: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是非常值得表扬的,所以大家不应该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嘛。
具体就这句来看,"层峦"指的是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这是从阁内远望看到的风景。这篇文章是骈文,讲究对仗和声律,但不是一定要求上下两句所写的对象要一样。我们还是采纳课本的意见。
生 8:我觉得"上出重霄""下临无地"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写看到的山高,其实就是在写阁高;"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又展示了滕王阁的高大。
师:分析得很到位。作者从"上"到"下",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滕王阁阁高,水深,色之强烈,上下浑成之美。(投影:美→上下浑成)
生 9:我们组选出的是第 3 自然段的"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这句话写得很真实,作者既有对近景的描写,又有对远景的描写。
师:看来作者的笔触就像拍摄的镜头一般,在远景和近景之间变化着。这是一种远近变化之美。(投影:美→远近变化)同学们,诗人王勃眼中的景色如此令人愉悦向往,可见后人把《滕王阁序》称为赞歌是成立的。但赞歌远远不是《滕王阁序》的全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勃是一个心胸宽阔,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他的真情和青春脉动已透过文字让我们充分感受。但为什么后人又把他的作品称为"悲歌"呢?它悲在何处?我们继续往下读第 4 自然段。
(二)悲歌
1.初读。
师:请全班的女生齐读第 4 自然段。
2.研读。
师:请同学们找出王勃"悲"的原因的句子。
生 1:"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说明作者不被任用,远离朝廷,有才却不被任用,很失望。
生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从这儿可以看出这场宴会中,作者找不到同乡,没有人同情他的遭遇,很悲凉。
生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说明作者觉得宇宙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命运,谁都摆脱不了。
师:兴尽悲来,王勃在热闹中想起了自己怀才不遇,顿时悲从中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情感上的苦痛和失望。(板书:悲歌 情 苦)那么这个年轻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呢?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勃的生平?
生 4: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能文,弱冠对策名录高等,授朝散郎。任沛王府修撰。诸王斗鸡,戏作《檄英王鸡》被唐高宗斥逐。后任参军。自负才高,不媚权贵,遭人妒忌。后因私杀官奴,被革职,其父受株连,贬至交趾(今越南北部)。省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一生"才高命短,怀才不遇"。
师: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至少可以给王勃下两个定义:一个是"天才",另一个就是"失意者"(板书)。王勃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是儒学世家的第三代,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未冠而仕。这样的王勃本该有锦绣前程,却因文章《檄英王鸡》而祸起被逐。接着,他在虢
州参军任上藏匿名为曹达的待罪官奴,却因曹达莫名死去而被陷害入狱。我们学过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他落难下狱几欲被判死刑之时,杜少府曾去牢中看他,想要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