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假如不把这四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这就是保存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发端的重要性。现在回头看看这一则选文开头的那段话:"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显然也是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只不过是就仁之发端一个方面而言的。"先王"即古代帝王,通常指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有名的帝王。孟子这段话意思是说,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有怜恤别人的心理,所以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以怜恤别人的心理,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一件小东西那样容易了。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发端,保存而且扩充这四端极为重要。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4则选文的意思跟第1则是相关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包含在其中)。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是真诚的,即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就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强恕而行"恰恰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6则选文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
孟子的文章在表达方面非常奇妙。"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是用不应该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不应该舍弃正路而不走,来比喻人应该居心于仁、由义而行。"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是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些比喻都鲜明生动,可谓神来之笔。
问题探究
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