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小词语处见大文章
作者以小柳树与小枣树"比"美为线索展开故事,因而我也以"比"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对比",在"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在对比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特点(外形)的不同,感受小柳树美这一长处,由文本感知形象,进而读出形象之美;在对比小柳树一次次骄傲的话语和小枣树沉默不语的表现中,逐步理解人物心理,由文本体会情感;在对比小柳树与小枣树的语言中,加深思考,由文本领悟道理。在朗读、比较、体会中让学生获得完整的、丰满的、立体的人物形象,并借助朗读表达人物情感和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做到"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教学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但效果却和我的设想相去甚远。总是觉得学生读的不"够味"。从体会小柳树、小枣树的形象开始就一直没有读出味道和学生自己的感受,可自己又搞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对照课标中年段目标我才恍然大悟。低年级的重点在于字词句的教学,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词语这关不过更谈不上有感情朗读课文了。果然是我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研究的不够,教惯了高年级的我还在用原来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忽视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课上的第一环节复习词语,我只是一个浅层次的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课时学过的词语,实际上是停留在读准字音的层次上,而这一层次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帮助甚小。
怎样抓住词语,由词语到文章,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体呢?我试着从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着手思考。我又认真地读了几遍课文,整个故事以"比"为线索,小柳树之所以要与小枣树三次比美,正是因为他们的外形不同,感受到了外形不同特点,也正是体会小柳树骄傲心理的基点。细细看这些词语,正是书中出现的认读的词语。为了突出"比"这条主线,在词语复习的环节就让学生,初步感受两棵小树外形的各自特点,所以我对这一环节做了一下调整,主要复习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词语,在读完词语后把词语分成两列,一列是写小柳树的,一列是写小枣树的,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朋友为什么会这样站队?"使学生在复习词语的环节就能初步感受到两棵小树的不同特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为了尽快进入低年级的"教学状态",在这之后我翻阅了大量的教学课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低年级的学生读书都有唱读的毛病,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唱读了就没有了味道,也读不容易去感受词语或者读不出自己的感受。在回去看看这些我要复习的词语,我又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带"的"词语(例如细细的、绿绿的、光秃秃的等),一类是又*又*的词语(如又细又长、又大又红)。前一类词语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解决学生唱读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词语,读出味道;后一类词语重点让学生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词语含义从而读出词语的味道。于是我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设计,如下:
1.检查词语朗读:
(1)检查读词语。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呢。瞧,这些词语朋友又来了,(出示课件)还认识它们吗?请一组同学带我们读读。
(2)指导朗读。
你发现了什么?("的"、在词尾、每个词都有两个一样的字)
这样的词末尾可以读得轻一些。(教师范读--请学生试着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