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9-10《春末闲谈》《汉家寨》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5)
语文:3.9-10《春末闲谈》《汉家寨》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5)第3页

他在小说里所接触到和没有接触到的问题,成为另一种参与社会思想斗争的武器。它是鲁迅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载体,是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作为一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大胆地正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他创造了诗和政论相结合的新形式--鲁迅式的杂文。他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鲁迅的杂文将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在一起,影响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重要形式。鲁迅杂文的幽默感,既有英国随笔的滋养,又有中华民族的智能;既是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艺术武器,又犀利活泼,不拘格套,审美和艺术水准极高。

四. 课文分析

1. 作者简介

  张承志,回族,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出生于北京。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翁独健先生的学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1983-198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会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的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他一贯奉行"为人民"的宗旨,真诚地相信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存在于生活的底层。他把热情和理想投之于草原牧民和北方的大自然,寻求与现代化的都市文明趋向相异的价值坐标。1984年后,他走进茫茫的大西北,声称他远远地离开了"中国文人的团伙","他们在跳舞,我们在上坟"。张承志用这样的语言断绝了他与文坛的关系,成为一名边缘性的民间知识分子。这以后他的创作风格骤变,他的长篇叙事《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的发表,无一不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论。这些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语言形式还是写作观念,都呈现出一种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的立场,他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的民间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的民族的精神文化。

2. 写作背景

《春末闲谈》选自鲁迅1926年10月30日编写的论文集《坟》。1925年4月17日至24日,鲁迅组织文学青年创办了《莽原》。关于创办《莽原》的目的,鲁迅后来说:"我很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4月22日,他先写了《灯下漫笔》,在第二、五两期上连载,后都收入《坟》。

1989年冬至1992年,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1993年9月,他发出了"今天需要抗战文学"的迫切呼声。这一段异国经历,直接构成了他"抗战文字"吁求的导体,并对其"抗战文学"写作(主要见于《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两部散文集)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写道,"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使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这两本散文集。《汉家寨》就选自其中的《清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