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探究的意识;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六、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准备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红色石蕊试纸、铁架台、导气管、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
聚焦探究 哈伯--天才还是魔鬼?
他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
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怎样看待哈伯取决于人们的角度。我们要来探究的是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感兴趣?氨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氨气的知识。
氨
据新安晚报消息:
2007年4月8日早晨,一辆装有22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泄漏, 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哧哧"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包围。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米,很有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
1、从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
2、如何吸收泄露后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
小组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小结讨论结果。
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对空中喷洒?
1、是否用水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呢?
2、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实验4-8:
一支干燥的充满NH3的圆底烧瓶,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中滴有酚酞溶液)
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中,形成红色喷泉。
1.氨为什么能形成喷泉实验,其原理是什么?
2.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有哪些因素?
1.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强差。
2.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3. a.烧瓶干燥;b.装置的气密性好;c.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代表操作
学生记录笔记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 史料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事物的两面性间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新闻入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氨气的物理性质,并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聚焦疑问,把探究方向移入正规,单独探究氨气的吸收。
实验引入,彻底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得疑问与兴趣推进到高潮,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此处设计别出心裁把"喷泉实验"提前,为的是最大限度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