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
②
③
〖知识链接〗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时,生态系统就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抵抗外来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即抵抗力稳定性。或者当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能够恢复到原状,即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物多样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就等于破坏生物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无节制地猎捕草原上的黄鼬、狐等动物,就会使鼠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猛增,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必须保护那些益鸟免遭捕杀,否则就会破坏由它们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食物链,致使生态系统丧失自动调节能力的结构基础。例如,前几年,我国某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养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绝灭。结果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这证明大肆捕捉青蛙破坏了小麦→粘虫→青蛙这条食物链,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丧失。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生物富集作用的程度可以用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表示,即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生物体生存环境中该元素或物质浓度之比。富集系数的大小与生物种类、环境中该元素或物质的种类及浓度有关,还与食物链中营养级有关,营养级结构越高,浓缩系数越大。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通过水→水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千万倍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也是重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