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体味文化 第1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体味文化 第1课时 教案第2页

环节一:看春运,说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文化"包含着非常宏大的内容,可事实上,文化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年一度的"春运"就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PPT-2"回家")。

  "春运"被戏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每年这段时间,将近2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规模达到世界人口1/3。大家想过为什么会有"春运"呢?

  除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春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密切相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化与亲和力最典型的表现。正如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住的温暖需求》所言:见PPT-3。而这恰恰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深刻影响。

环节二:晒年俗,议文化

  提问:过春节,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PPT-4"晒一晒")

  可补充:"逛厂甸"(PPT-5)。

  北京厂甸以琉璃厂文化街闻名遐迩。过年时厂甸是特定的市场,除展销文物、书画、字帖、金石、珠宝、玉器等工艺品外,各种京味风味小吃,像年糕、元宵、爱窝窝、茶汤、灌肠、豆腐脑儿、炒肝等,非常丰富。最有厂甸特点的是三尺多长的大糖葫芦,几乎成了逛厂甸的标志。

  在人类的遗传中,自然遗传固然重要,文化遗传更为重要。年俗就好比"文化DNA",代代相传。

  提问:通过分享年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环节三:溯源头,问文化

  观察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了解这些特色和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提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PPT-6)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类的文化和个人的文化修养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提问: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紧紧围绕着"文化"这个词,谁知道它的来源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人们对"文化"的理解(PPT-7)。

  提问:请大家分析这些说法中的共同点是什么?

  教师提升观点:可见,无论中西,"文化"一词都具有与自然相对应的含义,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环节四:察现象,析文化

  出示三组有关"文化"的词汇,请大家分析其中的差异(PPT-8)。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意指"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指精神文明);文化底蕴(意指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来讨论文化,共同归纳(PPT-9):

  ①大文化:相对于自然界而言人的所有创造物;

  ②中文化:指精神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

  ③小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提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教师指导如何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时明确:我们在这个模块的学习中采用的是"中文化"概念。可见:文化的概念(PPT-10)。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