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识记"骆、驼、跛、驮、忿、耐、烦、哄、啃、印、顺"11个生字,书写"骆、驮、忿、哄、啃、顺"6个生字,积累"骆驼、牙齿、忿忿"等9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围绕课文第10节,学习提出问题。能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来介绍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特征的。
3、初步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提出问题"的第四篇,本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位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走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老人"看见"些什么现象,而这些现象又不被常人注意,老人却全看在眼里,可见老人的观察力多强!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老人的结论。从"看见"到"结论",中间还少一步"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老人是怎样分析的,这一步恰是课文中没有写的,是课文的留白之处,也是难点所在。教学中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积极开动脑筋,通过架设坡度,指导语言表达来补充老人是"怎么想"的这一思维过程。难点突破了,教学要求才能真正落实。
学生实际: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课前学生对生字、词语进行了预习,所以字词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容易混淆的字词上。如:"驮、驼"两字都是马字旁,而且字音相同,很容易辨别不清,对它们进行辨析。"跛"字可通过做动作理解它的意思。
本课的阅读重点是体会商人由着急到高兴再到生气的这一心情变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读、思、议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揣摩商人的心情变化。在本课中,不光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心情,还要重视合理的思维表达,比如补充老人是"怎么想"的这一思维过程中,就要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前一阶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础,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要得以体现。可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之后,先进行初步的质疑,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出有质量的问题,在初读课文时能够先解决一部分的问题,接着再深入学文,集体交流后解决重点问题,在不断读文的过程中可能有不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有效利用资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骆、驼、跛、驮、忿、耐、烦、哄"8个生字,区分"驮"与"驼";书写"骆、驮、哄"3个生字;积累"骆驼、牙齿"等4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围绕老人与商人的对话,学习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字谜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面:
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
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
2、 指名学生读谜面,交流。
提问:你是怎么才出来的?
出示谜底:骆驼
板书:骆驼
3、了解"骆驼",出示图片。
① 学习生字:驮、骆、驼,拼读"骆驼",驼轻声。
交流记字方法,区分:驼 与 驮
(巧记:古时候马是常用的交通工具,人们通常用马来运载大的货物。)
② 出示: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4、出示句子: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心里很着急。
① 体会"着急"的原因:对于商人而言,装载着货物的骆驼很重要;他找了好多地方没找到。
② 指导朗读。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3 找骆驼
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板书补齐课题:33 找骆驼
6、读课题,进行质疑。
预设:① 谁帮忙找骆驼?
② 骆驼找到了吗?
③ 骆驼是怎么找到的?
随机板书:谁?怎么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