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田制的特点、内容及其瓦解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值(按:即使自己在公诉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
--《国语·晋语》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井田制的内容。
(3)材料三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封建时代的土地兼并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均田制
材料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8•海南高考•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3.(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4.(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5.(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课后案--应用拓展·能力提升
1.与成语"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2.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3.《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4.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5.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井田制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6."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7.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
A.地主 国家 B.农民 地主 C.农民 国家 D.国家 地主
8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10.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我国古代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 )
A B C D
11.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1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13.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