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墙上的斑点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墙上的斑点 学案第1页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弗吉尼亚·伍尔芙 简历

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她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因健康原因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却从父亲的藏书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04年她父亲去世之后,她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她运用"意识流"技巧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41年3月,投水自尽。 作品 《达洛维夫人》《雅各的房间》《到灯塔去》《墙上的斑点》。 评价 英国女作家、批评家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背景扫描]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芙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在这种艺术见解的支配下,伍尔芙写了《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

  [常识积累]

  1."意识流"简介

  (1)发展过程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后来被借用到文学领域,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集中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2)主要特征

首先,意识流作品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意识活动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