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
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第2页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就走上了对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极大地加强了在中国的统治。

 《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1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立单独的使馆区、在中国境内平毁炮台、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

(二)19世纪中国各种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应

 1、清政府的腐败与对敌决策的失误

清末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在和与战的决策上往往举旗不定,徘徊于妥协与抵抗之间。决策的屡屡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开战前依赖列强的调停,战、守准备不充分;战争中"避战自保",屡失战机,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决策高层的无能与柔弱。1894年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把持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始终抱定对日妥协的和平方针。李鸿章为保存其实力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结果处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