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送李愿归盘谷序 教案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送李愿归盘谷序  教案第4页

导入:

1、学生背诵课文

方法:采取抽牌的形式检查,用半幅扑克牌,先抽一张,代表小组号,再抽一张,代表小组内的学生号。被抽到的学生背书,背完再抽下一位。背不出来的,晚自习去办公室默写。检查内容为《伶官传序》,检查4人次。

2、检查学生预习

要求:在某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其他学生把三本合一放在课桌上备查。

疑难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 )

鲜少( )

旄 ( )

才畯( )

便体( )

轻裾( )

黜陟( )

趑趄( )

自主探究

要求:学生借助资料自主解决预习时遇到的疑难,解决不了的,小范围合作讨论,最终解决不了的,板演由老师帮助。

居民鲜(xiǎn)少--鲜:少。

隐者之所盘旋--所:处所;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整句可调整语序为:隐者盘旋之所。

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进退:使动用法,使......进退,引申为升降、任免;佐:辅佐;出令:下令,发号施令。

罗弓矢--罗:分布,罗列。

道古今而誉盛德--道:说;誉:称赞;盛德:美德。

粉白黛绿者--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以画眉;本句以曲眉丰颊、清声便体、轻裾长袖、粉白(之脸) 、黛绿(之眉)等人体的一部分,借指大丈夫养在家中的各类漂亮女子,是借代手法。

吾非恶(wù)此而逃之--恶:厌恶,讨厌。

穷居而野处--居:住,引申为住处;处:居住,处在。意为:生活穷困,住在野外。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chù)陟(zhì)不闻--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刀锯:指刑具。整句意为: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太平与否,也不必关心升官还是降职。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之:意动用法,以之为壮,即认为李愿的话豪壮有气魄。

盘之阻,谁争子所--所:处所。整句意为:盘谷地势险阻,谁会来争抢你的地方呢?

乐且无央--央:尽。

无不足兮奚所望--奚:什么。整句意为:没有什么不满足了,还有什么可埋怨的。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膏、秣:名词作动词用,涂油膏,喂马;从:跟随。 导入: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写作背景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题解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合作探究

1、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