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二节 细 菌 2
知识与技能: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学情分析: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为什么会肚子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生答后,师再次设问:丢丢为什么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去?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生阅读课本P71-72页内容,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五个问题:
(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
(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
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3、师总结,课件显示: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设问: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后,老师有个疑问: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是什么样的?《杆菌、球菌、螺旋菌。》
2)读列文虎克的信,学生判断一下它们各呈什么形态?
A图呈杆状、B图呈螺旋状、C图呈球状
3)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你发现的,你会给它们取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