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2.结合工业化建设,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3)意义: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图一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 蹩脚巨人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1)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