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目标(利用课前1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
1.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
2.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
3.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二、学习重点
【重难点解析】
(1)运动是绝对的是否意味着静止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2)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
(3)规律有无好外之分?
规律无好外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三、预习内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 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 、 。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
(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也不能 。规律是普遍的。 、 和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 ,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1】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毛泽东
2.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谈谈你对以上两句话的理解
【探究2】
1.阅读教材P31第二个虚框内容并思考:慧能、毕尔生、黑格尔、柏格森的观点能不对?为什么?
2、回忆刻舟求剑的故事,想一想:楚国人为何没有找到剑?犯了什么错误?
3.结合恩格思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观点思考: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探究3】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里。"
1、 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想一想,他们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2、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探究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水往低处流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问题:上述俗语、名句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探究5】参阅教材33页 回答:"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6】现代家庭重视孩子的培养,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让孩子们应接不暇,疲于奔波,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探究7】我国自1958年就开始了有组织的人工增雨作业。多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四个方面:人工降雨减少旱灾和预防雹灾,水库增水,森林灭火,改善生态环境。回答:人工影响天气的初步成果表明了什么?这种做法能否被看作是改变和改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