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意象就和盛筵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因为王勃明白自己就是那孤鸿,就是那惊雁。在这场盛宴中自己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等待王勃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只能是"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那么作者的命运为什么落到这样一步田地呢?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抒发内心的无限悲愁吗?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 对情感脉络的把握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问句来加以体味。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意之悲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望之悲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无奈之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豪迈激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坚定信念
明确:王勃在这场盛会中只是惊鸿一瞥,相对于这美景、嘉宾、贤主、盛筵,王勃只是这宏大聚会中的那孤鹜,那惊雁。在这盛大的聚会中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人生的失意,但是他又不甘心屈服于命运,他要通过这篇文章来传递出对命运的抗争,渴盼通过这篇文章为自己命运的改变做最后的拼搏!
那么王勃怎么样通过这篇文章来实现命运的改变呢?
明确:渴盼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在这里就是都督阎公,而对滕王阁盛会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都督阎公的赞美,那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正是阎公的政绩所在吗?这样,文章中王勃对这场盛会极尽赞美之能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除了阎公,在座的诸位都可能成为王勃生命中的杨意、钟子期,所以"所望于群公"。
三、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中典故的含义,并且体会作者通过典故所传递的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盛会─兴尽悲来─命运
│
豪气
│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