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春江花月夜》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春江花月夜》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写,而这个虚写比前一句想象海上生明月更为令人惊叹,因为它告诉我们,这首诗不仅仅是写一己之悲欢,而是写宇宙天地间的大境界: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何处,便是处处,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土地上,但并没有站在宇宙间,我们都会发一些感慨,但发的仅仅是一己之悲欢,没有打通世间景、情的能力。张若虚开篇两句关于月色的虚写,便一下子超越了平凡。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眼前的一切都消融在月色之中,天地浑融一体,分不出边际。这个略显霸气的明月将一切都囊括在自己的光辉里,于是宇宙中就只有月光:澄明颤动着的空气,细密得若有若无的花林,还有蒙蒙眬眬隐约着的沙滩......它们使月光飘动、闪烁,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花林、沙滩、自己已经不存在,它们只是月光的某种属性,是月光的一部分。

  面对此景,作者轮转了思维,他试图将我们带入到另一种意境之中,面对着这样的景致,让我们感到一丝隐隐的怅惘。月光笼罩了一切,月光使它们都成为幻象。作者的情绪由热烈转向虚静,刚刚那个生命力十足的月亮,完美的月亮,忽然在纤尘不染的一色江天之下,便成了一轮孤月。

理中之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天问。谁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没有答案,也不好确定答案。因为,见到月亮这个表述是有着双重含义的。见到月亮,可能是人人都有这个机会,但是一见到月亮,便生出无限的惊喜,丰富的情愫,体验到与孤月与自己共鸣共生的,那便寥寥无几了。

  江月又在哪一年开始照人呢?这个问句更为孤绝,江月仿佛也成了宇宙中有生命特征的一员。这轮孤月又何尝不是一直在等待呢?

  古人写月,多是写花前月下男女之情、天涯共此时的思乡怀人之意,少有张若虚这样的宇宙天问。唐代更是如此。唐诗多是气象丰厚,包含哲思的诗句并不多见,尤其是初唐盛唐的阶段更是绝无仅有。这样的疑问、哲理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孤篇压倒全唐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月亘古不变,人生却来去匆匆。人在与月初相见那一刹那应该有着无限的惊喜,但人类生命又给月亮带来什么呢?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太虚幻了,它甚至来不及举起头来问候一下那轮明月,就匆匆逝去,淹没在汩汩的流水中,不留下任何痕迹。人类生命不过是个虚幻的瞬间显现,永恒的只是月亮。

  月亮又如何呢?月亮也因自己的永恒而孤寂:只能默默送走流水。明月在岁月中渐渐冷却,渐渐高高地挂起,它注视着的目光里,应该有失望,应该有怜悯。

  这里,张若虚有没有惆怅?当然有,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生命的短暂,抵不上亘古长存的江月,这难道不让人惆怅吗?

  但是,张若虚并没有仅仅只看到个体的存在,他说"人生代代无穷已",个体生命消逝了,可是人类薪尽火传,依然可以世代守望江月。

  这就是大家风范,张若虚在这首诗里一直没有拘泥于一己小我,而是把自己置身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条中去张望,去审视,去发问,去回应。这便使诗歌具有了一种穿越古今、跨越时空的大气与魅力。让无数后来者读到之时都怦然心动,从而念念不忘。

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深感到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这种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人在十六、七岁或十七、八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