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结点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结点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3)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的自我调整,使农民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4)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探究] 以上图片分别为何种灌溉工具?两种工具有何区别?

  [提示] 工具:翻车和筒车。

  区别:翻车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筒车以水力为动力。

  [系统认知]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

  (三)归纳总结--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1.积极性

  (1)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做出了一定贡献。

  (2)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3)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消极性

  (1)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

  (2)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脆弱性。

(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