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