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正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熄"指战争平息。孟子的看法大不相同。他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丈夫之冠也",意思是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丈夫"指成年男子。"冠"指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一般是在20岁)。"父命之"指父亲训导他。"女子之嫁也",是指女子出嫁的时候。女儿出嫁时,母亲谆谆告诫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孟子认为,像这样把顺从作为正道,乃是妇女之道。言下之意是说,公孙衍、张仪之流阿谀苟容、顺从统治者来窃取权势,根本就不是大丈夫之所为。那么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里有一连串孟子式的比喻:"居天下之广居"是说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也就是"仁"里。孟子说:"夫仁,......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上》)。"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说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也就是"礼"之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也就是"义"。孟子说:"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孟子·尽心下》)。这些比喻,主要是就立身问题而言的。然而只是自身立得正还不行,还应该有所进取:"得志与民由之",是说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推其所得于人"(语出朱熹《孟子集注》)。"不得志独行其道",是说在事业上不成功、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守其所得于己"(语出朱熹《孟子集注》)。不管是什么时候,对仁义道德的践履都是毫不松懈和改变的: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淫",惑乱),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移",改变),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略。
二、讨论:什么是大丈夫?
提示:参考教师用书的选文解读以及教材的相关链接部分。简单的说,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执著于践履仁义道德,在事业成功、能够实现自己志愿的时候"推其所得于人",在事业不成功、不能够实现自己志愿的时候"守其所得于己",绝不为贫贱、富贵或权势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志节操守,而充满浩然正气。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
1.病,疲累,倦困。
2.丈夫,指男子、成年男子。
3.移,改变。
4.苦,使痛苦,使难受。曾,同"增"。
有关资料
1.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