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知"宾语前置句,句意对)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得分点:定语"岌岌""陆离"后置,"高""长"活用,岌岌、陆离,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理解诗人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1.认真阅读文本,找出表现屈原品格的句子,并指出其品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渝。
2.屈原一心想要实现"美政",又为什么会"朝谇而夕替"以致被君王流放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因此得不到君王的认可。这是昏庸政治的必然,具体来说,原因之一是"余心之所善兮",爱用香蕙作佩带,又喜采集白芷;原因之二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君王"终不察夫民心";原因之三是"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兮"。综上所述,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也",不愿同流合污。"鸷鸟"固然不群,"异道"怎么能相安?屈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保持清白,最终献身正道。
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字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受多方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段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而并不矛盾。
4.《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任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微任务活动三 艺术手法,鉴赏评价
1.诗人描写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以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爱好芬芳的香蕙、白芷来比喻自己德行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