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教案第2页

  3.理解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第一课时)

  4.绘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认识生活中热力环流案例。(第一课时)

  5.理解大气的垂直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水平气压差异、等压面变形、湿度变化等)。(第二课时)

  6.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变化)。(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一课时)

  2.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分析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气温、密度、气压与气流运动的关系,并且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昼夜热力环流及海陆间气压、风向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观察、联系、分析和应用的能力。(第一课时)

  3.运用物理学中密度、温度及化学中溶解度的原理认识大气的垂直运动过程及其影响。(第二课时)

  4.运用物理力学原理分析大气水平运动过程中不同动力作用下的风向变化。(第二课时)

  5.运用所学原理来分析、认识和解释一些天气气候图及自然现象。提升学生培养读图分析能力。(第一、二课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海陆热力环流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及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第一课时)

  2.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第一课时)

  3.大气温度、密度、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第二课时)

  4.不同动力作用下的风向变化(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动态演示法: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过程等做成多媒体软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研活动,直接感知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利于提升学生解释地理现象,探求地理原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读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达形式,也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本节教学涉及大量图片,有过程图,如大气受热过程图、大气的热力环流过程图;有成因图,如海陆热力环流、城郊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风向变化等成因图;有示意图,如昼夜温差变化、山顶和山脚气温变化、月表地表温度变化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图表进行读图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图上直接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图和风向图,掌握绘图的一些简单方法与技巧。

  案例教学法:本节教材涉及的生活实例和案例特别多。如生活现象有:夏季白天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差异,山顶和山脚的气温差异,月表和地表的温度差异。涉及到的案例有海陆热力环流、城郊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以及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变化。案例教学法可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拓宽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