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选修1-1 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案(4)
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选修1-1 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案(4)第2页

  防止损害,应该从科学入手,富兰克林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尖端放电的现象,并且在1753年发明了避雷针,尖端放电跟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规律有关。

  【解释】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演示】观察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

【提问】如果电荷在带电导体表面分布是均匀的,在各次测试中,验电器张开的角度应该是相同的,实际情况怎样?

【回答】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最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突出的位置,电荷比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比较稀疏。

【说明】导体尖锐部位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就特别强,会放出电荷,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尖端放电。高压电器设备的金属元件,表面很光滑,就是为避免因尖端放电而造成损失或者事故。

闪电

  为了避免雷击,人们设计了避雷针。避雷针是针状金属物,装在建筑物的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相连,以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当带电云层接近时,大地中的异号电荷被吸引到避雷针的尖端,并由于尖端放电而释放到空气中,与云层中的电荷综合,达到避雷的目地。

【演示】

1753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避雷针的原理就是尖端放电。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同号电荷受到排斥,流入大地,建筑物上留下了异号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强烈放电现象,可能产生雷击。如果建筑物安装了避雷针,在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出,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保护建筑物,使其免遭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