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学读的很好,我们鼓掌以资鼓励。
4、 具体赏析:
我们已经读了两三遍了,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上看,大体上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部分都是描写的什么内容呢?
首联和颔联写侧重描绘外景,颈联和尾联则侧重描写诗人自身境遇。
首联和颔联--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是杜甫登上高处之后所感受到的场景。
我们先来看作者都写了什么吧!(风,天,猿猴的鸣叫,渚,沙,鸟)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风挂在脸上时我们才能感觉出风是柔和的还是刺骨的,因此,风是作者从触觉方面描写的;还有猿猴的叫声,作者并不一定亲眼看到了猿猴,但是听到了山谷里的猿猴的哀鸣,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道过:"嘱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我们想,猿鸣本来就很凄厉,再加上当时风很急,呼呼地响,很容易在听觉上引起人的震撼;作者还写到了那些呢?"渚清""沙白""鸟",清和白都是冷色,本身就给人一种萧索的感觉,诗人这时就已经觉得这场景很悲凉了,这时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呢?四周有大片的参天大树,多的无边无际,但是这一大片树木却不是生机勃勃,而是全都随着急风萧萧地飘落叶,没有一点生气,全是秋季衰败的景象。与之相反的,长江水呢?江水还是来势汹汹,似乎永远都会这么奔流下去。我们看,秋天的景色是萧索的,有生命的东西在秋天全部都萧条了,而长江水却万古不变,杜甫当时已经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又看到这种场景。我们试想一下,杜甫这时会有一种什么情感?
悲凉,而且秋季萧索的场景让他想到自己也快要凋零的生命,万古不变的长江,又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生命的短暂。诗人的情感已经开始由对萧瑟秋天的感慨转向对自身的伤感了。
眼前是这样的景色,作者自身又是什么境况呢?请同学们回答一下。
与诗前半部分所描写的衰败景色相应,作者的生命也像落木一样,在秋天衰败了。后两句诗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作客"说明作者在外漂泊,"独登台"说明他是一个人孤独无依,"艰难"说明他生活上穷困,"霜鬓"可以看出杜甫已经很大年纪了,他还是"多病"的,病得连借酒销愁都做不到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体弱多病,没有亲人在身边陪伴,没有钱的,还住在一个陌生环境里的老人,他的心里是很悲凉的。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境遇--悲。
再看一下课后练习。
第二题--宋代罗大经说过,这首诗的颈联有八层意思,你能看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五分钟回答。
"万里"--地远; "悲秋"--时节凄惨;
"作客"--羁旅之情;"常作客"--常年在外漂泊;
"百年"--垂暮之年; "多病"--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