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案4
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案4第2页



1.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2.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板书】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活动1】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完成:

(1)什么是自然灾害?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

(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

【点拨】(1)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它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生性和伴生性等。概括起来,自然灾害具有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等特点。(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4)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讲解】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活动2】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文字资料"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

(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

(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4)自然灾害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点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地震、寒潮、台风、沙尘暴等),频度高,损失大。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自然灾害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的大小与灾害等级、经济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

【板书】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 20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洪涝灾害

【讲解】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

(1)洪涝包括哪两大类型?

(2)根据表格描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

(3)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主要特点?

【点拨】(1)洪涝灾害是我国一种频繁发生的、十分常见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极其严重。洪涝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2)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大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3)1998长江特大洪水的主要特点:洪水发生早、来势猛;洪峰次数多、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

【板书】(二) 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危害、原因及防灾措施

【探究】读"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回答:

(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

(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气候原因:①我国冬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雨带推移):

③有时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

④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加剧了洪涝灾害。

【过渡】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了350次水灾。近50年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涝。

【探究】1.结合淮河水系图,从自然因素(区域内降水、地形、河流的形状及水位变化)和人类活动分析洪涝灾害的原因。

2.淮河水灾频繁,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淮河难治理的原因有哪些?

3.面对洪涝灾灾害,应该如何办?

【讲解】淮河流域地跨南方和北方,加上降雨天气系统路径本身也有一定的南北摆动,因此流域中自然兼具南方春雨梅雨和北方盛夏暴雨两个雨季汛期。所以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72天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到年雨量40%-50%之多。特别是梅雨期间,因北方冷空气尚较强,梅雨雨带窄且雨强大,位置又相对稳定,每遇冷暖空气都较强且持续时间又较长的年份,就会发生特大洪水。建国后1954年、1991年和2003年等年份都是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同样有强梅雨带影响的江南地区又没有淮河那样多的涝灾呢?据记载,过去淮河也并非像现在这样多涝。只是在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决口袭夺了淮河水系的660年间,黄河泥沙大量泛滥淤积,淮河水系被打乱;下游洪泽湖由小变大,湖底淤得比淮河地面还高,因此淮河被迫改道向南,经长江入海。但因为江淮往往同时发大水,淮河水受江水顶托,进一步加重了淮河的内涝。淮河难治的主要原因:支流多;落差大(全长约1000公里的淮河,总落差就达200米);卡脖子(在上中游的许多河段,由于河道弯曲狭窄,支流洪水快速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两头翘(淮河上游基本上是山区丘陵地带,坡大流急,而淮河水系最大的湖泊洪泽湖由于多年泥沙淤积、加高加固,湖底已高于淮河河床,形成"地上湖",情形类似黄河下游);暴雨频(淮河流域的暴雨多集中在6到8月)。

【点拨】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

淮河流域治理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退耕还湖、洼地建成蓄洪工程;下游--整治开挖入海新河道;全流域--建设防洪大堤、疏通河道。

防洪的主要措施:①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