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1《包身工》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
语文:4.11《包身工》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第2页

  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叙文在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全文应以叙述为主,其次才是描写、说明兼用精辟的议论和必要的抒情。描写和说明是依照叙述内容决定的,不能喧宾夺主。议论过多,进行说教,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说服力反而大大减弱。议论、抒情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刻的主旨主要靠读者去挖掘、提炼,这才能使人深思,耐人寻味。《包身工》是五千多字的长文,而议论仅有几百字,做到了少而精,深化了主旨,为全篇增色,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另外,抒情要确保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切忌过多,多了冲淡感情的浓度,感染力恰恰不强。尽量使抒情溶化在叙述、议论等方法之中,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体会。

  2.应充分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相互配合的综合力量。五个手指各有作用,固然重要,形成一个拳头会更有威力的。要针对实际情况,该叙述则叙述,宜描写则描写,需说明就说明,必要时再加上议论、抒情。这方面《包身工》一文也是做得很成功的。

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记叙包身工起床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从"四点半之后"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作者

  夏衍,原名沈端先,一九○○年生于浙江杭州。小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曾当过染坊店的学徒。由于他在小学时品学兼优,一九一四年由县保送到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之后,还参加了浙江进步刊物《浙江新潮》、《双十》的编辑工作。同年中学毕业,留学日本,在明治专门学校工科学习。这期间,他读了史梯文生、狄更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九二三年,在日本进步学生的推荐之下,他读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开始接触共产党人,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和日本工人运动。

  一九二七年,夏衍被日本反动当局驱逐回国。同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秋,夏衍和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人组织了"艺术剧社",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排演了法国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德国米尔顿的《炭坑夫》等表现工人阶级斗争的进步戏剧。这时,夏衍还主编了"艺术剧社"的刊物《艺术》和《沙仑》。同年冬,根据党的指示,夏衍和冯乃超等人和鲁迅联系,筹建"左联"。一九三○年三月"左联"成立,夏衍被选为执行委员。这年八月,发起组织了"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组织。

  夏衍从事文学活动,是从翻译外国进步作品开始的,最初他翻译了苏联柯根的《新兴文学论》,德国倍倍尔的《妇女和社会主义》,日本滕森成吉的《光明与黑暗》。一九三○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最先把这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