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
一、三维目标
1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通过对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揣摩和体会:(1)阅读欣赏小说人物和环境和谐映衬的艺术魅力;(2)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3)了解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3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二、自读要求
1、字词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落实
2、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概括每个部分场景的主要内容。
3、本文场景描写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设想
文章篇幅较长(13000余字),利用早读、课外自读课文,利用一个小时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在大致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一部分,侧重场景描写方法的分析。
四、教学步骤
(一)作家简介
伊凡·蒲宁(Ivan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1、创作道路:复杂而曲折,可以用"跨越了世纪、跨越了国界,也跨越了流派、跨越了文化"来概括。整个创作活动共持续了67年,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
(1)1910年之前:创作早期,占主要地位的是诗歌,主要有《落叶》、《在火车上》、《祖国》等,散文作品主要有:《山口》、《松树》、《圣山》和《安东诺夫卡苹果》等,充满抒情气息;
(2)1910-1920年:创作中期。对古老文明的源头以及民族生存发展的规律的探究以及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现状促使蒲宁深入思考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创作了"农村写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