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01《沁园春•长沙》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01《沁园春•长沙》教案第1页

必修一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一、学情及教材分析

  十六岁的花季,是青春最闪亮的季节。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一个人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

  高一学生应该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发育与生命的丰盈。

  本文《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拥抱青春、享受青春,一起向青春致敬,使学生敏锐而深刻地感悟人生,精心而准确地设计未来。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创设自由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本文是学生升入高中的第一篇,而且又属于古典诗词,所以本节设计是通过合作探究和精讲点拨,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比如:知人论世、情景交融等。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者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对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大致了解。

2、回顾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要求进行背诵。

3、初读诗词,了解诗词大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尝试诵读。

4、自学诗词,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5、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激情背诵诗词,掌握诗中"舸""遏""遒"等词语。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体验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雄奇伟壮的风格,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追求完满人生。

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

(一)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诗词上阙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赏析诗词宏阔的意境。

  (二)情景再现法

  请找出词中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并将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用流利的文字描述一番。

(三)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诵读。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春,是立志的季节。立志,使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勇气、毅力和意志。志当存高远,大文豪苏轼有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伟大主席毛泽东,叱咤风云,开天辟地,他在青春年少时就壮志在胸了。

  毛泽东上小学和中学时就主动接收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自然流露出一种领袖的气质。

  屏显毛泽东少年时代所作诗歌:

立 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屏显: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沁园春·长沙》。

(三)温故知新

  初中时我们大家曾学习过毛泽东的同题词作《沁园春·雪》,哪位同学还能够把它背出来。

  屏显: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在这首词作中,作者纵横泼墨,大笔挥洒,描绘了一副全景式的北国雄奇瑰丽的风光图,抒发了一种豪迈情怀,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非凡的精神世界和高屋建瓴的宏大政治气魄。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像这样情景交融、抒情言志的篇章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同题词作《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

(四) 检查预习

1、提问:这两首词的标题都叫"沁园春"吗?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不是标题,这两首的标题分别是"雪"和"长沙"。

屏显:【知识链接】

  关于词的常识

•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称上下片或上下阙;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学生齐读词作,教师在黑板左侧写出易读错字,然后抽查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生字读音。其他同学纠正错误,然后教师强调易错字词,齐读两遍进行巩固。

(五)合作探究

  教师引入:我们回顾了毛泽东的同题词作《沁园春·雪》,又了解了关于词的常识,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首词作又会描绘怎样的景色,抒发怎样的壮志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词《沁园春·长沙》

1、诵读指导:

(1)指名学生诵读,学生自评。

  个别感情把握不到位。

  原因:不能充分理解诗词。

(2)听范读录音,初步感受诗情。

播放朗读录音

(3)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节奏、重读、停顿

  词朗读时的节拍停顿

  ①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②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③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④四字句按"二二"停顿。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

(4)指名学生朗诵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5)播放朗读视频,强化认识。

播放视频《沁园春·长沙》朗诵

(6)请前面朗诵的同学再次朗诵词作,其他同学评价,学生自评。

提问:欣赏朗诵视频与听朗诵录音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生自由答

教师点拨:视频中有与词内容相配合的画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词作,那么朗诵起来就更有感情,因而如此说朗诵有什么技巧最重要的话,那应该是对作品感情的正确把握。如果你充分了解了作者在文中传达的情感,将你变成作者,用你的声音把心中的情感传达出来,那么你的朗诵就已经成功80%了。

2、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在词中,诗人的活动或情感有什么变化?

  教师提示:有一些动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屏显: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忆、记

(2)由这几个动词,勾勒出整篇词作的线索,让我们循着这个线索来鉴赏这首词吧。

  

3、鉴赏课文

  上阕鉴赏:

   (1)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明确: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2)请找出上阙中的意象,并看看这些意象各用什么词语修饰。

 屏显:【知识链接】

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屏显:【知识链接】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①树木类:黄叶、竹、松柏、梧桐、柳

②花草类:花落、杨花、菊、兰、梅、牡丹、草、桂花

③动物类:子规、猿猴、鸿鹄、鱼、(孤)雁、鹰、沙鸥

④风霜雨雪水云类:海、江水、春风、东风、西风、霜、雪、露、云

在本文出现的意象有(板书):

  山、林、江、舸、鹰、鱼

(2)炼字:这些意象是怎么描绘的?这些句子中哪个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山"红遍",林"尽染",江"碧透",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提示: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

屏显:

  提示:鉴赏方法提示:找一个同义的词语替换该词,看看哪一个能表现出更准确、更形象、更丰富的含义,更能表现句子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

  例如:如: ①比较"万山红遍"与"万山红艳"

  分析:"艳"只写出了颜色的热烈,与"红"字意思上重复了,而"遍"写还写出出了红之广。

  ②比较"层林尽染"与"层林尽燃"

  学生思考:

  分析:"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层林由绿变红的动态过程,生动形象,也可以暗指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燃"字只写出了层林红得像火的动态。

  分组讨论其它词语,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写出所替代的字,并作解说:

屏显:

③"漫"字,而不用"满",写出了江水溢满波动之状。

④"争"字,而不用"逐"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⑤"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飞"字则没有这种气势。

⑥"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游"字则很常见 。

⑦ "竞"字,而不用"都", "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3)词作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根据你理解的意象将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用流利的文字描述一番。

  屏显:

  这是一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秋景图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搏击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总结意境:这是一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秋景图。

  板书: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4)质疑:历代写秋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是悲秋之作,同样是写秋,为什么在毛泽东的笔下却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

  --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和心境有关。

  (5)提问:作者在面对如此多娇江山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怅"是否是"惆怅"失意伤感,为什么会发出"怅"的情绪?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明确:(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

  (2)"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

  (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是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广阔崇高的革命伟人的内心写照。

  小结: "问"道出了词的主旨,提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权问题。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抱负。

  

  (六)总结规律:

  通过上阙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注意抒情和写景的关系。

  3、通过鉴赏诗词意象体会意境。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诗词。

  2.根据上阙学习的方法,学习下阙。

第二节

教学要点:

1、分析下阙中塑造的青年形象。

2、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追求完满人生。

教学过程:

(一)谁主沉浮?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吗?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抒情回答,慷慨激昂

  屏显: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二)这几句话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青年人形象?

  塑造了一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风华正茂、奋发有为、胸怀天下、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青年人形象。

(三)"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解。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毛泽东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

  屏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

  这里既是实写,也是虚指,实写作者和同学搏击风浪,虚指革命的决心和斗志。表现了当年他们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豪情壮志,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动员。

(四)讨论: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了毛泽东主宰天下、独领风骚的霸气,你认为呢?

  明确:毛泽东的霸气 包含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五)课堂小结

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明确: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通过回忆往昔不平凡的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且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板书:

  景: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情:豪情壮志,天下己任

(六)小结

屏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七)指导学生诵读

  1、学习完词作,我们可以完整地描述出诗人的形象,可以想象他所见所思,能更好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将整首词表述出来。

  明确: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象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2、学生齐读课文。

  

(八)板书:

景:山、林、江、

舸、鹰、鱼

情:怅

(九)拓展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这首词的词牌是_忆秦娥_,它跟词的_曲调_有关;词题是_娄山关_,它跟词的__内容__有关。

2、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雁、霜、月、马蹄声、苍山、残阳)渲染一种 冷峻悲烈、慷慨雄浑 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红军踏平险阻的坚决、英勇无畏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背诵被默写全词。

  完成课后学案上相关练习。

(十)课外积累:

(1)古诗中写秋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元·白朴《天净沙·秋》

(2)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

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典雅、爱国、坚贞不渝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桂花:崇高、美好、吉祥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

 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飘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