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示标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思考问题: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由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由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
导
问
题 学做思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背景
新政权刚建立并不稳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的双半性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措施:
(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A.《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改造旧教育、旧学制;收回教育主权。
C.向工农和工农子弟开门;
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主要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工农速成中学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
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2)确定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
A.1954年,正式确定了中国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性质;
B. 1957年,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建立两种教育制度
A.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
B.建立了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
3、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意义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学做思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③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
2、"教育革命"
(1)、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2)、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3)、高校招生: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1)对象:工农兵
(2)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3)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1)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间的局面;
(2)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
(3)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学做思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教育工作者获得了新生。
2、措施
A.1977年,恢复高考;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三面向";
C.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1980年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
3、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A.普九扫盲成效大;
B.职业教育发展快;
C.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D.高等教育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