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
①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②局限性: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
中书省 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 枢密院 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 御史台 御史台掌管监察。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 宣政院等 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务,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工匠,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大宗正府掌管蒙古人的诉讼等
2.行省制度
(1)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2)评价: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注] "积贫"是指冗官、冗兵和"岁币"银绢造成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积弱"是指兵员剧增后军队战斗力低下。
[拓]从全国政务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央行政主要分为四个系统,即管理政务的中书省,管理军事的枢密院,管理监察的御史台,管理宗教和吐蕃事务的宣政院。这四个系统互不统属,依照自己所管辖的事务的范围,"得自选官",直接对皇帝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