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教案第5页

是一个童话故事,叙述文路非常清楚,学生必须根据课上的内容用上,"可以......也可以......还可以"至少包括课文中从正反两方面森林保护土地的作用和破坏森林带来的危害完整地说一说,知道课文一个大体内容。

杨承梅(梁垛镇小学):如果课前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可以起到一个更好的拓展作用。

张海峰:这两个话题的提出说明杨老师听得很认真。杨老师刚刚在省教材两位主编来我市调研的活动中执教过《第一次抱母亲》,省里专家评价说她可以放到省里大型活动中去。杨老师这两个问题是有感而发,这两个问题我是怎么看的?第一个问题是视频那一段是第8小节,然后又回到第5小节,5~10是一个结构段,贯穿始终的一个大的话题"想一想,5~13自然段中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森林很重要?"而且这一话题串起了整个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既然以这一话题串起这一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森林很重要?"上面做文章。视频这一段我知道他是为了借助视频的播放来指导读。可这里不是视频一放,学生就知道森林很重要,要让学生从这段话中知道森林很重要,没有了森林,所以才会这样,越是这样写,越能突出森林的重要,这叫做反衬的手法,没有把它联系起来。这个地方的指导朗读,应该读出"凶猛",就好像综合实践课《走进世博》一样,学生有思维,有实践活动,有阅读文本。

第二问题说话训练,我不赞成杨老师的看法,把课前的东西放进去。这一说话训练目的不是为了拓展关于森林的知识,而是为了训练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借这一形式的训练把这一节课的学习所得表现出来。课堂最后全班背诵《让我们去植树吧》,还加上了音乐,完全可以不要。

顾小辉(富安镇小学):我感觉到刘主任在教学"森林蓄水"时抓住了一个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训练,采用了变换语序,还有故意把关键词语漏读,来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很巧妙。我有个疑问:变序、漏读,这两种方式会不会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产生误导?而且,我觉得这两个训练都是从反而引导学生,能不能去掉一个环节,或者换一种方式,一反一正来教学,可能会更好一点。

刘健(安丰镇小学):其实,我在当初读教材的时候就发现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太大。后来,我比较细地读了一下云雀妈妈的话,第10、13自然段在写法上比较相近,都是总分总的结构,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尤其是第10小节有很多词语,像"也是的、两个、一部分、大都、直接",这些词都可以都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味它们表达的准确。课后练习有一个要求是"分角色朗读",如果前后都这样处理,自己感觉单调一点,所以,我有意地出示一段文字,把2、3、4句故意变换顺序,然后又故意把最后一句去掉,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比较,发现说话、写文章要有条理,别人才能听清楚。还有一种意思,也不知道怎么跟学生说,幸好学生答出来了,像最后哪个反问句,如果没有就觉得不完整,而小云雀问的"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是森林水库呢?"云雀妈妈这样说有一种回应的意思,森林就是一个大水库。当然,词语特别多,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不太成熟的思路,故意漏掉了两个"一部分",把"大都"改成了"都",让学生听,那个学生说出来了,我的本意想提醒学生有条理地说,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地读,听了顾主任的话我觉得很有启发,这样恐怕会对学生的逻辑顺序产生偏向。

丁陶龙(安丰镇小学):我觉得设计漏词、变序目的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悟,我认为不会产生误导。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每个人都要穿衣服,穿好衣服可以让学生看得很舒服,那穿破衣服呢?古时候,有个官员为了体现自己廉洁穿破衣服,底下的人都跟着穿破衣服。我们学生的审美观点,对文本的阅读体悟,不会随着我们的引导而产生错误认识,更何况刘主任作了正确的引导,这样做有条理,层次性很强,前后呼应,总分总,让学生说起来明白,更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有条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