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巧鉴赏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
①《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我与"绿"的默契交流,表达喜爱、依恋之情。
又如:"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作者将常春藤想像成一位活泼灵动、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而他自己就是这舞蹈最忠诚的欣赏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下文又把常春藤叫做"绿友""绿囚",描写它的"固执""无亲热""不屈服于黑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在这里作者又赋予常春藤坚强的性质、气质,赞颂它永不屈服的精神,读来令人感动。
②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文章中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有多深?无法用语言来直接形容。"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比喻将情感具体生动化,使作者对绿色的焦渴、依恋,可感甚至可触可摸。 三、体裁知识
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
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悟读探究】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它们的形式特点和情感意义。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解析:要求回答两个问题:形式特点,即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情感意义要从全文所表达的感情出发考虑。
答案: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使"我"对绿色的爱恋之情可感化,真切地表达了"我"对绿色的焦渴、企盼。
2、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解析:几个动词的使用,后面连着几个形容词,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这是一句细腻的描写,"失去青苍","变成柔绿"进而又"变成嫩黄",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很细致。细致的描写来源于用心的观察,对于青藤颜色的变化,作者是一点一点、一刻一刻用心关注着,看着心爱的"绿"一点点消退,作者必定心焦如焚,心痛如割。通过这句细腻的描写,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