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4.1《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学案(4)(苏教版必修3)
生物:4.1《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学案(4)(苏教版必修3)第2页

2、问题引领,构建模型

  接下来在探讨课本中土壤与生物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成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我安排学生先从阅读材料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提到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词,再去找出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通过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3、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生态系统"一词学生并不陌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帮助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成功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分成了4个小组,分别展开了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调查。4个小组的学生结合本小组调查内容的特点,利用周末的时间,分别去了紫金山、江浦、玄武湖、绣球公园等地,调查了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

  在展开实地调查之前,小组各成员明确分工,制定、实施调查计划,完成调查报告,并制作了PPT用于课堂的交流活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从旁指导。然后我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言人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与交流,在听完每个小组的交流材料后,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既要肯定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又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得到理论上的提升,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

  最后,我以教材中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总结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再引导学生去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样模型构建也就不再抽象,学生也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也正是新课程的要求。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入手,引导学生构建起一条自己熟悉的完整的食物链。然后以这条食物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及对应的营养级。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示,引导学生分析该食物网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4、引用名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引用了两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其一是2000多年前庄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其二引用了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引用这两句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知道人是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记住"人还是生态系统中一员",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四、教学反思:

1、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我在南京市电教馆录制了一节公开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式学习。能否让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于是我尝试着将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发现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从整个调查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的确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从教学效果看,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建构起了抽象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提升,提高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