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 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E、 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 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C、 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 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四、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1、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 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总之, "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