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讽",讽喻 (2)同"旨",要旨 (3)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 (4)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 (5)同"隳",毁 (6)"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 (7)同"弼",辅助 (8)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必备知识] 通假字
古人在写作时,有时对某一个词没有用记录它的那个固定的字,而用了一个跟它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就叫做"通假",原先那个固定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毫"是本字,在这里,"豪"就是"毫"的"通假字"。
显然,通假字本身的意义跟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如上例的"豪"本指"豪猪",它跟"细微"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准确含义,就不能依据通假字字面意思,而是要通过通假字的语音,找出它所代表的本字。
由于多种原因,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比如"毫"就常用"豪"来通假,《项羽本纪》"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中"豪"即如此。这就给我们识别通假字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