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考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教师用书:通史阶段立交互通现代史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新考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教师用书:通史阶段立交互通现代史    Word版含解析第4页

  (3)思想文化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隐性线索】(中国现代史)

  (1)经济政策的变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邓小平全面整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外交政策的变化:"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三个世界--不结盟政策

  (3)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

  一、美苏争霸的经过及两国分别对中国采取的政策

经过 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美攻苏守 美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在与美国争夺霸权时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在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美国强硬扩张 苏联开始注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原因是其国民经济军事化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原因是中美两国仍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差异,以及美国仍没放弃霸权政策

  二、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 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国际格局的变动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三、三种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比较

   模式

比较项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